投資展望 2022
ESG: 十字路口
投資展望 2022
ESG: 十字路口
環球ESG投資主管Paul LaCoursiere探討對2022年環境、社會及管治(ESG)投資的發展方向舉足輕重的四大主題。
ESG投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我們預期未來一年不會降溫。
我們認為投資者需求(圖1)的發展方向明確不過。作為對ESG有所承擔的資產管理人,我們樂見這個動能的發展, 但亦相信要達到不少人期盼ESG考慮因素與資本市場將取得的成果,投資行業需要克服不少重大阻力。國際政策、地域因素和投資者偏好均會影響ESG考慮因素,乃至投資行業的發展。
圖1:動能繼續增強
Investor demand for sustainable funds is rising globally, with Europe – considered to be the most advanced market for ESG investing – seeing a clear preference for active management.
環球可持續發展基金 | 歐洲可持續發展基金 |

資料來源:Morningstar Direct Manager Research,截至2021年9月。「可持續發展」包括ESG整合、影響力和可持續發展行業基金。
以下我們將重點介紹預計在2022年有所演變,最終塑造ESG投資前景的四大核心領域。
1. 坐言起行 — 對資產管理的期望
客戶和監管機構未來可能重視行動多於言論。某些資產管理人也許能憑藉吸引目光的包裝和論述而實現目前的發展,但到了2022年,這將需要確切的理據和行動。這是正面的發展。
我們亦預期這會造成市場兩極化,亦認為貫徹嚴格流程的業界人士,,應開始從只注重表面功夫的同業突圍而出。我們預計有愈來愈多的資產管理人無法證明其承擔,最終退出這個市場,而能夠言出必行的同業,則有望更受投資者歡迎。
「某些資產管理人也許能憑藉吸引目光的包裝和論述而實現目前的發展,但到了2022年,這將需要確切的理據和行動。」
絕少企業會揚言,在這方面是無事可做的。在投資和企業層面,取得進展的證據、增撥資源、長期溝通和實質辯論,均對於展現真正的承擔同樣重要。駿利亨德森在2021年取得重大進展,但亦明白整個行業需要加快蛻變的步伐,方能達到各項ESG目標。
就此評估資產管理人的資歷並不容易。報告由評級機構發表,但結果和建議卻視乎評估準則而有所不同。隨著環境變化,報告亦可能轉眼變得不合時宜。因此,投資者不妨在2022年為自己審慎制訂ESG及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和目標,以此質疑和挑選合作的資產管理人。
資產管理人如何改良其ESG方針,將推動客戶應期待的證據。以往先例(不少是負責為關聯機構管理大量資產的公司所制訂)是集中作出ESG判斷,然後對不同產品採用一式一樣的ESG整合和可持續發展策略。雖然聽來順理成章,卻未能解決客戶對可持續發展議題的敏感度,或ESG相對財務目標的優先次序的偏好差異。隨著實務與理論變得成熟,而ESG的投資方向有所演變,針對特定投資組合的自訂和專門設計方案變得更加重要。
評估資產管理人的ESG資歷
資產管理人是否具備:
- 專屬的ESG投資和分銷團隊?
- ESG企業宣言和投資原則?
- 明確指出與ESG相關的投資策略目標及流程?
- 與可持續發展措施和投資相關的歷史及往績?
- 願意分享對ESG事務及主題的見解?
- 董事會對ESG措施的參與及監督?
評估資產管理人的ESG資歷
資產管理人是否具備:
- 專屬的ESG投資和分銷團隊?
- ESG企業宣言和投資原則?
- 明確指出與ESG相關的投資策略目標及流程?
- 與可持續發展措施和投資相關的歷史及往績?
- 願意分享對ESG事務及主題的見解?
- 董事會對ESG措施的參與及監督?
2. 財務業績?可持續發展?還是兩者同樣重視?— 董事會的兩難
ESG策略对董事会的影响,在2021年出现截然相反的例子。大型跨国食品及饮料公司达能(Danone)的行政总裁Emmanuel Faber于3月份被解雇,理由是过份重视可持续发展,而未能交出令人满意的财务业绩;Faber提倡环保议题和加强可持续发展营运模式,但近年来销售额和利润率均逊于同业,令集团面临压力。1
相反,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在今年5月份舉行股東大會,有某間小型維權投資公司獲得董事會十二個席位中的三席2,原因是該維權投資者指埃克森美孚未有制訂足夠的氣候變化策略,此觀點其後獲得持大量埃克森美孚股權的投資者全力支持。
上述兩個例子反映企業與資產管理人的兩難。在2022年,企業會否將普遍朝著其中一個方向轉變?股東會否將根據個別情況而施壓?投資者應如何權衡支持或反對企業ESG立場的風險?
在此情況下,資產管理人可能需要重新思考本身參與公司事務的方針。有些投資者可能希望,其資金用作支持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措施多於財務回報,並樂見Faber繼續掌管達能,但其他投資者未必持相同看法。這對金融業來說是有趣的問題:資產管理人在進行受委代表投票和參與公司事務時,應該反映個人偏好,還是遵循中央政策或統一方針?
「有些投資者可能希望,其資金用作支持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措施多於財務回報,但其他投資者未必持相同看法。」
既然資產擁有者已經採用各式各樣的方針,董事會需要更準確傳達受到關注的議題,以及這些議題可能對業務產生重大影響的原因。正確判斷問題及決定優先次序並不容易,對處理ESG錯綜複雜細節而經驗有限的董事來說尤甚。紐約大學斯特恩可持續商業中心曾經進行研究,評估《財富》100強企業董事會董事的ESG專業知識,從2019年的履歷發現,1,188名董事中只有29%具有相關的ESG資歷。而更深入研後究後發現,當中大部份經驗屬於社會類別(21%),主要是健康和多元化問題,而環境(6%)或管治(6%)議題的經驗則明顯較少(圖2)。如此專業知識的差距可能會導致董事會出現進一步的人事變動,原因是注重ESG的投資者抱持較大的期望,或者是行政總裁誤判投資者感受,並被認為重視ESG因素多於財務回報。
圖2:董事會董事 — ESG專業知識差距
Analysis of board directors of Fortune 100 companies shows a worrying lack of credentials in ESG matters.
社會 = 21% 有經驗 | 環境 = 6%有經驗 | 管治 = 6%有經驗 | |||
類別 | 有相關資歷的比例(%) | 類別 | 有相關資歷的比例(%) | 類別 | 有相關資歷的比例(%) |
職場多元化 | 5.00% | 能源 | 1.20% | 會計 | 2.60% |
健康護理 | 3.50% | 保育/大自然 | 1.20% | 監管機構 | 1.00% |
醫療考驗/倡議 | 1.90% | 可持續業務 | 0.80% | 網絡/電訊保安 | 0.60% |
企業社會責任 | 1.50% | 可持續發展 | 0.80% | 風險 | 0.40% |
公民權利/人權 | 1.50% | 環境法律 | 0.50% | 道德/貪污/企業責任 | 0.30% |
社會 = 21% 有經驗 | |
類別 | 有相關資歷的比例(%) |
職場多元化 | 5.00% |
健康護理 | 3.50% |
醫療考驗/倡議 | 1.90% |
企業社會責任 | 1.50% |
公民權利/人權 | 1.50% |
環境 = 6%有經驗 | |
類別 | 有相關資歷的比例(%) |
能源 | 1.20% |
保育/大自然 | 1.20% |
可持續業務 | 0.80% |
可持續發展 | 0.80% |
環境法律 | 0.50% |
管治 = 6%有經驗 | |
類別 | 有相關資歷的比例(%) |
會計 | 2.60% |
監管機構 | 1.00% |
網絡/電訊保安 | 0.60% |
風險 | 0.40% |
道德/貪污/企業責任 | 0.30% |
Source: NYU Stern Center for Sustainable Business, January 2021.
這衍生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那就是企業管治如何成為解決氣候變化等社會問題的機制。我們相信,這個質疑涉及的規模需要各方協調,同時兼顧資本市場和政治政策。從我們的角度,政治家與監管機構有責任實行變革和改變公眾行為,而資本市場(包括資產管理人)則可以發揮推動變革的角色。
有見及此,我們有興趣了解董事會對ESG的態度,會否在2022年出現進一步分歧,抑或在關注ESG是否與財務表現具有協同效益,或有些事情需要逐一評估時,看法變得一致。實體如何評估本身ESG相關風險,亦將受到檢視,到底ESG相關風險應否被視為獨立於較傳統的財務指標以外,還是屬於公司管理各個方面的必要元素?這對企業高層來說無疑是困難但重要的辯論。
3. 協調的兩難 — 監管與基金標籤
儘管ESG已經開始重塑商業市場的格局,而我們預計來年將會持續,但在ESG或可持續發展指標方面,迄今未有官方、全球公認的會計或監管標準供投資者追蹤。隨著各地市場的監管和指引方向不一,未能形成彼此連貫的框架,危機正開始蘊釀。
首先,對ESG投資策略進行分類,正變得愈來愈困難。由於指引各異,在某個市場符合可持續發展標準的策略或投資流程,在另一個市場卻可能會被貼上不同的基金標籤,而這些基金標籤開始相互競爭,而未能在ESG生態體系裡促進主要投資產品類別實現各界期待的一致性。
莫衷一是的認知
ESG terminology has different applications globally and can make it difficult in terms of labelling and objectives.

這情況不利最終投資者。結果清晰易明,是有效分類和監管設計的首要規則。目前,環球資產管理人難以設計出ESG投資策略,然後以一致方式在不同地區或國家制訂基金標籤和進行營銷。
我們相信,為了延續ESG投資能夠產生正面影響力的動能,在2022年必須加強詞彙的標準化,並更有效協調監管方面的指引,最理想情況是制訂全球公認的產品分類, 讓最終投資者更容易了解和比較採納ESG目標的策略。
4. 這可出什麼樣的錯?— 公開辯論的重要性
無論在任何委員會會議、進行推介或談判前,筆者都會抽空思考成功與失敗後的情況。同樣道理,我亦會騰出時間判斷ESG的發展未達預期的可能性。近期尤其令筆者憂慮的發展方向,是各方明顯缺少辯論,公開辯論和思考反對論述是進步的良性元素,但我認為這對當前ESG發展階段亦是舉足輕重。
可持續發展的內在科學,是匯集不同發展階段的各個層面研究,此前在2007年,美國國家科學院一篇評論3把可持續發展界定為「以本身所針對的問題,而非相關學科的定義來釐定的領域」。雖然相關學科隨著時間而發展,但正如任何與社會系統相關的領域,積極辯論對於盡可能減少和控制意料之外的後果,皆是必不可少的。在我們看來,有必要於未來數月迅速達致共識,讓商界領袖和分析師能夠(並理應)提出不一致的觀點,毋須擔心造成聲譽風險。
ESG聲譽風險
ESG considerations have become mainstream news, increasing the reputational risk of getting it wrong.

回到資產管理,我們需要質疑某些範疇的承諾與期望,是否已變得不合理,利他主義是否合宜,以及從授信角度向客戶提供的服務與資訊是否在適當水平,這可以簡單至確保各方對投資期限,都有相同程度的理解。我們相信,ESG整合長遠將創造卓越價值,但投資者應準備好迎接過程中的起伏。
筆者最近出席一間管理顧問公司的會議,會上某合夥人指出,嚴格將ESG整合至投資流程,明顯是三贏的概念,稱之為「拯救地球,解決社會問題,有系統地為客戶創造具吸引力的投資回報」。我們應該發聲,抗衡公然過度推銷的做法,否則未來ESG可能是徒具神聖地位而沒有真正內涵。有理有據的反駁,在市場某些範疇似乎已經全面反映在估值身上,並可能使股份面臨調整,投資者不應忽略這個風險。
「我們應該發聲,抗衡公然過度推銷的做法,否則未來ESG可能是徒具神聖地位而沒有真正內涵。」
在所有場合,無論是私人會議還是公開論壇,當大家提出對ESG作出取捨的觀點時,是會讓人感到不安,但分析最壞情況並相應制訂緩解方案,實在是良好的商業管理做法。如果擔心被視為非ESG「信徒」而不能進行討論,規劃與應急管理都將受到影響,當中關鍵是真實和符合現實,坦誠公開討論有其必要性。
在研究層面,假若分析師相信優先考慮可持續發展會為企業帶來太大成本負擔,可能會影響投資者回報,便需要獲賦予提出建議的空間;然而,當前單一方向的動能如此強大,以致某些組織感到不安,可能不敢對可持續發展實務作出任何短期取捨。
被評為「非ESG」的風險一直存在,但這可能會扼殺有價值的反駁論據。有理據地唱反調其實是必要之舉,畢竟歷史證明,一面倒而不受批評的觀點是危險的。雖然我們堅信,ESG是創造客戶心儀投資成績的關鍵,但我們樂見更多有關局限與取捨的公開辯論。
我們的方針
駿利亨德森致力參與ESG投資,並隨著客戶需要改變而調整本身的方針。我們力求保持觀點的透明度,並相信就未來機遇與挑戰進行公開坦誠的辯論,是持續進步的關鍵。我們相信ESG投資有助塑造未來,而2022年將出現一些重大決策,為行業乃至世界整體奠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