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對世界進一步邁向可持續發展具有關鍵作用,並能產生通縮力量。投資組合經理Richard Clode將於此問答中探討這些主題及投資機遇。
焦點分析
- 我們現在面臨重大的環境與社會挑戰,而科技正正提供了解決方案,並因此造就長期增長機會。
- 科技創新本身是一種通縮力量,透過提高效率及生產力,以緩解勞動力不足、自然資源短缺,以及其他供應短缺的問題。
- 科技滲透到我們生活各個層面,是一個極為廣泛的領域,所提供的機遇超越了科技公司的標準分類。
問:科技如何幫助創造更具可持續性的世界?而科技業的哪些領域最能推進這個過程?
我們堅信科技是解決難題的科學,因此是一個關鍵推動力,協助人類達致更具可持續性的世界。我們認為,科技本質上具有協同作用,可為重大的環境及社會挑戰提供解決方案。因此,這使得我們能夠進入其中一些最龐大的增長市場。科技業正發揮其作用,透過實現創新,為各行各業提供只有科技才能達致的指數級增長。以往沒有人認為EV(電動汽車)的發展會起飛,而科技再次顛覆人類的想像,使EV成為內燃機汽車的可靠替代品,我們現在終於看到了這種改變。
當我們觀察投資環境,便會深深感到,這些機遇與科技增長領域絕對比目前大多數可持續投資的範圍更闊更廣。因為涉及的不僅是可再生能源,亦不僅是電動汽車。我們所關注的是更廣泛的可持續交通革命。因此,我們關注召車服務和無人駕駛,因這些技術不僅關於減少污染及碳排放,還或關乎減低交通意外及死亡人數。 科技亦使提高效率及生產力變得可能。我們需要減少使用稀缺自然資源,亦需要低碳基礎設施,更需要智能城市來達到這一點。因此,我們認為有許多科技可為這些環境問題提供解決方案,亦能以更獨特的方式解決社會問題。
問:有許多例子充分顯示科技能夠幫助解決環境問題,但至於社會問題則相對缺乏認可。你能詳述一下嗎?
普羅大眾會有些忽視「科技行善」在社會方面的影響力。獲得優質醫療保健、普惠金融(financial inclusion)、數碼民主化(讓更多人使用科技)、健康科技及數據安全等主題,皆令人相當振奮。每當談論科技時,人們通常會重點關注巨型股,卻似乎不太意識到許多科技公司在世界各地都有帶來正面影響,無論是在已發展市場還是新興市場亦然。就普惠金融而言,過去是非常依賴實體銀行分行擴展到二線城鎮,然後是三線城鎮,再拓展到農村地區,這個過程可能需要50或100年。現在則可透過刷卡或下載應用程式,來達致普惠金融。對於從來沒有任何信貸記錄的人,過往是無法獲得信貸來集資創業,或無法取得初始貸款或風險資本以進行創業或投資,而中國、印度及拉丁美洲已在這方面取得進展。
現時一些科技平台規模龐大,使用率急速增長,並且遍及世界各地市場,往往能覆蓋未有高度成熟醫療保健或教育系統的地方。這意味著更多的人能夠透過互聯網、雲端及AI(人工智能),以獲得優質教育及醫療保健。新冠疫情徹底改變了我們的工作及學習方式,使網上學習、在家上課及遠程醫療變得可能。我們可見這些趨勢因疫情而大幅加快實現,而在短期內,數碼鴻溝只會加深全球日趨嚴重的不平等現象。我們相信,從長遠來看,大規模封城措施惠及了這些新興科技平台,而政府為提升經濟水平而提供廣泛支持,最終將有助於減輕貧窮問題及不平等現象。
問:雖然科技帶來許多好處,但在個人私隱、數據安全及管理方面的影響則不太理想。您對此有何看法?投資者參與可以發揮甚麼作用?
聯合國更新了對人權的詮釋,以納入數碼世界。好消息是,科技業在責任方面越趨成熟,這一點在公司與監管機構及政府的互動中可見一斑。過去十年發生的事情,尤其是過去五年的監管審查,意味著科技公司不僅在顛覆一個行業,還需顧慮到擴展至數以十億計用戶的後果及影響。也許基礎設施或數據安全及私隱政策並非完全正確,或者並未有全面考慮新科技、產品或服務的每一個潛在結果或間接後果。我認為現在業內人士普遍要更有意識、更有動力去提前考慮這些影響,否則這些公司有可能即將需要到美國國會或歐盟委員會作證。
我們看到這些公司已經與政府、監管機構、地方機關及城市主動溝通,這證明科技公司現正與這些機構密切合作,以提出解決方案。其中一個例子是允許無人駕駛汽車在美國道路上行駛,但當然某些州份在這方面比其他州份更加積極主動。這些合作夥伴關係有望帶來更嚴格的規則及法規框架,透過遵循當局規定,可「保護科技公司免受自身帶來的傷害」。我們認為,許多針對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監管措施實際上都大有好處,並充分運用了全球各地的經驗所得,特別是歐盟的GDPR(《通用數據保障條例》)。
問:無論是對央行、消費者還是投資者而言,通脹都是最大的焦點。科技一般被認為具有通縮力量。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您看到哪些例子?對您來說又有何意義?
摩爾定律被公認為創造更出眾、更快速、更便宜的科技提供了基礎。以每平方吋計,微晶片可容納電晶體數目能夠在每年增加的能力,正正與此相關。但這方面的趨勢已經放緩。另一方面,還有許多其他改進,例如架構、包裝或軟件改良,均可以透過不同方式讓摩爾定律延續下去。
這代表科技業是少數產品價格會下降的行業之一。現時,全球面臨勞動力短缺及成本通脹上升。科技公司正收集實體世界的資料,對其進行分析,以提高效率及生產力、以減少浪費及對產品運輸的需要等等。這些改進可以有多種形式實現,包括軟件、工業自動化、智能城市、智能工廠或資產追蹤。
有許多科技可用來使這個世界變得更有效率、更有生產力。其中一個例子是採用RFID(無線射頻辨識),這是一種資產追蹤技術。RFID是非常細小的標籤,内置天線,其中一個用法是縫在衣服上。相應的讀取器可置於倉庫中,然後可向該倉庫內、貨車貨櫃或亞馬遜(Amazon)倉庫運輸帶的每件貨品之RFID標籤發出訊號。該標籤中嵌入的資訊可告訴您那是甚麼貨品、其起源地或來源地,以及其目的地。疫情及封城措施使零售商意識到,他們需要靠網上銷售才能生存,並且必須能夠檢視庫存狀態。這導致RFID在零售領域的應用發生了重大變化,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這能夠發揮正面作用,因為可以防止庫存過剩,減少庫存浪費及不必要的運輸。另外,這項技術現正發展,以實現自助結賬,從而節省收銀處的人手要求,亦可進行自動退貨,並防止貨物損失。這項技術還將用以追溯產品,並於產品結束使用後進行回收,從而支援循環經濟。除了零售,我們還看到物流方面的變化,FedEx及UPS都採用了RFID科技。
問:有人認為,科技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以美國為中心的行業。科技機遇有多全球化?
一些特定的科技領域已在矽谷之外發展起來,例如精密工程、電動汽車、可再生工業。這些不但是德國聞名的領域,而且在歐洲其他地方及英國亦是如此。現在有更多企業家離開美國,轉而回國經營業務。在某種程度上,或許是由於美國部份移民政策不太歡迎外國企業家,因而出現這種現象。
此外,創投(VC)領域的私募股權亦發生了重大變化,這意味著如果企業要融資,矽谷並非唯一的選擇。企業家現可在中國或拉丁美洲籌募資本。因此,現時全球有更多的機遇。
問:投資者在投資科技業時應考慮甚麼重要因素?
客戶對「何謂科技公司」這個問題的看法非常關鍵。當我們思考科技業的投資時,我們不會依賴GICS(全球行業分類標準)及MSCI(指數編纂機構)的分類。例如,有一間公司在連接實體與數碼世界方面舉足輕重。他們開發了一種地理空間技術,可以數碼方式測繪及追蹤地球一切事物,從森林到珊瑚礁,再到農作物及建築物,一切資訊盡在掌握。某些投資者會視之為一間工業公司,但我們會將其歸類為一間科技公司。這間公司的其中一項服務,是提供珊瑚礁的高像素測繪,從而能夠保護該處的生物多樣性,同時亦能保護當地人民的生計,並提高農業的產量及用水效率。
我們放遠目光,沒有局限於科技公司的標準定義;這間公司是否擁有具龐大變現收入潛力的專有技術?您還可在其他非科技企業中找到科技業務。有一間電訊公司擁有加拿大其中一個最大型的電子健康平台。但也許更獨特的是,這間公司還擁有其中一個最大型的農業科技平台,其使命是透過數碼化農業流程並提高產量、效率與可追溯性,以締造更優質的糧食產品。這正是另一個例子,反映在傳統科技公司以外,亦可找到相關機遇,這進一步鞏固了我們的觀點,即是有許多科技領域可透過非常有趣的專營業務,提供龐大的增長機遇。
註:
巨型股:一般指市值超過2,000億美元的公司。市值是公司已發行股票的總市值,用於確定公司的規模。
摩爾定律:在1965年由英特爾(Intel)的聯席創辦人摩爾(Gordon E.Moore)提出,指微晶片(又名集成電路)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能夠大約每兩年增加一倍,令科技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更細微、更快速、更便宜。
科技產業或會受到現有科技過時、產品週期短、價格和利潤下跌、市場新對手帶來競爭以及整體經濟環境的重大影響。對單一行業的集中投資可能比集中投資和整個市場的表現更大波幅。
外國證券須承受額外風險,包括貨幣波動、政治和經濟不明朗因素、波幅較大、流動性較低以及財務和資訊報告標準的差異,上述風險在新興市場較為明顯。
與較大型市值的證券比較,較小型市值的證券可能較不穩定,亦較容易受到不利形勢影響,而且可能較為波動,流通性亦較低。
金融產業可能受到廣泛政府監管的重大影響,而隨著不同服務類別的界線日益模糊,未來或會出現相對較快的改變,亦可能受到資本資金供應和成本、利率變動、企業及消費者債務違約的比率,以及價格競爭的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