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勝利:網球及其他領域的科技應用
科技股投資者兼網球愛好者Richard Clode結合自身兩大熱愛,探討網球領域的科技顛覆帶來的啟示。

7 分鐘閱讀
焦點分析:
- 今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使用鷹眼電子技術(Electronic Line Calling,簡稱ELC)取代司線員,標誌著這項有147年歷史的賽事經歷重大科技變革。
- 引進鷹眼系統提高了線審(line call)的準確性,亦改變了人類行為,因為使用該技術時,司線員的整體失誤有所減少。
- 理解科技轉折點並識別能順應相關變革的企業,是投資取得成功的關鍵。在推動企業負責任地發展人工智能(AI)和應對監管挑戰方面,主動型基金經理擔當重要角色。
無論是身為觀眾、業餘選手,抑或如今三名網壇新秀的父親,網球始終是一項我終身熱愛且充滿挑戰的運動。這項個人運動考驗體能、磨練心智,是如同格鬥般激烈的身心較量,溫網上演的史詩級五盤大戰正是其最佳寫照。場地、裝備及規則看似簡單,但背後隱藏著極其複雜的心理角力:選手需不斷平衡風險與回報,並應對失望情緒。
縱使知名球手費達拿在其輝煌的職業生涯中贏得20項大滿貫及103個冠軍頭銜,但他在所有比賽的失分率竟達到46%。這項運動所帶來的精神煎熬,在個別球員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亦啟發了一些我很欣賞的格言。其中一代網壇傳奇金夫人(Billie Jean King)的名言「壓力是一種特權」(Pressure is a privilege)引起我的強烈共鳴,這句話如今掛在美國網球公開賽的紐約中央球場艾殊球場(Arthur Ashe Stadium)內。歸根究底,我認為自己對網球的熱愛與從事投資組合經理這份職業並非巧合。要成為成功的選股型投資者,必須承受諸多失望、起伏和壓力,方能為客戶實現更佳財務回報及開創更好明天 — 而肩負這份壓力,何嘗不是一種特權。
科技進駐最傳統的體育場館
2025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迎來歷史性轉變。該賽事舉辦147年以來,將首次運用ELC,以取代司線員。這是溫布頓在採用新科技方面的最新進展。如同許多採用新科技的軌跡,變革正以指數級速度加快實現:在賽事首130年,幾乎未採用任何科技,2007年引入鷹眼系統,為輔助主裁判判決的逾300名司線員提供依據,18年後的今天,甚至連最傳統的場館,亦迎來重要時刻,科技徹底取代司線員這個逾百年歷史的崗位。這不僅是網球運動廣泛科技革命的一部分,更為圍繞AI革命的廣泛討論,及其取代人類職業的風險提供借鏡。
網球運動對精準性的苛求,以及頂尖選手「壓線」擊球的能力,造就溫網白線粉飛揚的經典場面,亦迫使名宿麥恩萊發出著名的咆哮:「你開什麼玩笑!」(You cannot be serious!) 。長久以來,錯誤線審與人為失誤引發對公平性的質疑,令引入科技輔助的呼聲不斷,但直至2007年澳洲網球公開賽,「鷹眼」才首次在大滿貫賽事投入使用。
疫情成為推動科技採用的重要催化因素,網球領域亦不例外。2020年美網成為首項啟用鷹眼技術的大滿貫賽事。溫布頓隨後亦引入,僅剩法網依舊保留司線員制度。
科技能改變人類行為
網球運動的統計特性、線審判決的非黑即白本質,加上科技與人類多年來在數百萬次擊球中執行同一任務,提供了大量數據用於分析科技對人類表現及生產力的影響。美國西北大學行為經濟學家David Almog分析了2006年網球巡迴賽引進鷹眼系統前後,全球700場比賽中近10萬分的數據。他去年發表的論文,揭示人類在工作中接觸新科技的一些有趣現象。1
Almog發現,在鷹眼的監督下,裁判的表現有所提升,失誤率較該技術引進前下降8%。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發球落點距邊線20毫米的判決方面,裁判的準確度卻大幅下降。引進鷹眼之前,司線員更傾向於將落在界內的發球判為出界;但引進鷹眼之後,他們判發球出界的概率則顯著降低。每100次發球失誤中,鷹眼引入前選手未提出反對的個案有26個,而在使用鷹眼後,這數字飆升至39個。Almog推測,人類行為會因新科技而發生轉變。放過爭議性發球能降低將有效發球判為出界的風險,以避免聲譽受損以及可能引起選手或觀眾的不滿。有科技作後盾的心態,徹底改變了司線員的行為及工作方式。
我們在足球引入視像助理裁判(VAR)後亦目睹類似現象,這在規則詮釋、對裁判的影響,及賽事觀賞性方面引發了諸多爭議。網球運動規則相對簡單,但最近數月,已有兩名頂尖選手質疑鷹眼技術,他們甚至使用智能手機拍攝球印,保留他們認為的「判決不公正」的證據。這兩名選手皆因違反體育精神而受到處罰。
AI是夥伴而非對手
在體育界,圍繞引進科技的爭論雖然激烈,但最終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其實較小。然而,AI算法應用的領域與日俱增。它們已經,並將持續對人類工作方式及工作內容產生更深遠影響。在AI時代,工作流程將需重新設計,由此形成的法律及監管責任亦是如此。正如我們所見,AI算法在招聘或自動駕駛領域帶來各種挑戰。然而,當AI不僅在運動領域登場,還在法律、醫療等白領行業的應用不斷擴展,其影響延伸至真實世界,在極端情況下,甚至關乎真正的生死(而非比喻意義上的)。 近期出台的歐盟《人工智能法》是首次嘗試將其中一部分新算法挑戰納入監管範疇,而美國加州試圖通過《人工智能安全法案》的努力則引起爭議,最終未能成功。
因此,當我們觀看又一屆精彩的溫網賽事,為選手打氣時(其中部分選手今年將繼續由駿利亨德森贊助),不妨花點時間思考科技在這項運動中掀起的變革,以及我們從中得到的啟示,以便更深入理解未來數年人類將如何與AI合作。
優勢在於主動型管理
從投資角度看,理解此重大科技轉折點、發掘最充分適應相應變革,並實施正確策略的企業,是識別AI時代領導者的關鍵 — 我們預計這些企業還將主導股市走勢。作為客戶資本的守護者,我們有責任在這過程中與此類企業接洽,助其負責任地發展科技,並應對無可避免的監管挑戰。 總而言之,我們視AI為應對全球人口結構挑戰的解決方案,尤其是解決人口老化、勞動力萎縮問題,它既能提升生產力,亦可創造更高的工作價值。這類似於20世紀60年代銀行業引入自動櫃員機,但這並不排除在某些小眾崗位將出現大規模失業現象,司線員正是一個實例。
現在,請盡情享受網球比賽!
1 The Economist.com,2025年2月15日。《網球揭示人工智能對人類行為的影響》(What tennis reveals about AI’s impact on human behaviour)。
主要投資風險:
- 本基金投資於股票,須承受證券價值波動的股本證券風險 。
- 投資本基金涉及一般投資、貨幣、人民幣貨幣及兌換、流動性、對沖、市場、經濟、政治、監管、稅務、有關證券借出、有關反向回購交易、金融及利率風險。在極端的市場環境下,閣下可能會損失全部投資。
- 本基金可使用金融衍生工具降低風險及更有效率地管理基金,並涉及對手方、流動性、槓桿、波動性、估值及場外交易風險,可能蒙受重大損失。
- 本基金的投資集中於科技行業,或會具較高波動性,並承受科技相關公司風險。
- 本基金可能投資於歐元區, 或會蒙受歐元區風險。
- 本基金可能徵收業績表現費。即使投資資本虧損,投資者也可能需要支付此費用。
- 投資者不應只根據此文件而作出投資決定,並應細閱有關基金銷售文件,了解風險因素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