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ensure Javascript is enabled for purposes of website accessibility 投資者應著眼哪些領域,以把握人形機械人崛起帶來的機遇?- 駿利亨德森投資 - 香港零售投資者(中文)
香港投資者專用

投資者應著眼哪些領域,以把握人形機械人崛起帶來的機遇?

隨著人工智能(AI)的發展推動人形機械人邁向技術轉捩點,投資組合經理Richard Clode就此剖析當前格局,以及探討投資者如何能把握這新興變革帶來的增長機遇。

Richard Clode, CFA

投資組合經理


2025年7月31日
7 分鐘閱讀

焦點分析:

  • 生成式AI及機械人的快速進步正推動人形機械人的發展,但由於面臨多項阻礙,其商業化仍需要數年時間方可實現。
  • 儘管目前人形機械人的直接投資有限,但隨著市場逐漸成熟,從軟件到半導體、連接器及電池的整個供應鏈,均可望帶來吸引的投資機遇。
  • 鑑於其在解決人口老化等環球挑戰方面具備巨大潛力,投資者必需繼續駕馭人形機械人等新科技的炒作週期,以識別真正贏家。

「我們往往高估一項科技的短期效應,而低估其長期影響。」

 

未來學家Roy Amara

Elon Musk曾表示:「我認為,到2040年或之前,人形機械人的數量或會超越人類。」儘管這聽起來像一個大膽預測,但分析師預計,未來十年人形機械人可能成為人類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根據摩根士丹利的數據,到2035年或之前將有1,300萬部人形機械人融入人類社會,到2050年或之前這數據將增至10億部;據高盛預計,到2035年或之前人形機械人的市場規模也許高達380億美元。1

即使我們仍處於人形機械人開發的初階,但我們將該項科技視作更廣泛的AI浪潮的核心部分。儘管copilot和AI代理單純存在於軟件之中,但人形機械人及自動駕駛汽車代表AI技術的成熟及物理AI的到來。

特斯拉(Tesla)的人形機械人Optimus及OpenAI 的ChatGPT在數月內相繼發佈,表明生成式AI的更廣泛發展及大語言模型(LLM)的使用將對人形機械人產生協同效應。AI飛輪效應大大增強市場對人形機械人開發方向的信心,儘管距離大規模應用可能需要數年時間,但目前來看其進程或會加快。

最後,我們認為人形機械人的出現,解決了當代社會面臨的重大人口結構挑戰 - 大部分已發展國家及中國面臨人口老化及勞動人口減少的局面。人形機械人將成為企業不可或缺的技術解決方案,以應對工廠可用勞工數日益減少的問題。人形機械人亦有助於提高工作場所安全性及效率,同時提高重複性工作的生產力及準確性,或用於照顧不斷增長的長者人口及其他應用場景。

現狀

目前,人們看到的僅是初期的人形機械人,它們在製造業及倉庫工作,尚未走進我們的工作場所及家庭。但生成式AI正在加速其發展進程,以解決人形機械人目前面臨的主要挑戰。其中包括通過對人類進行高質素模仿學習,使其動作更加流暢,以及學習人類智能,從而規劃並執行更具實用性的任務。Tesla、宇樹科技及Helix最近的消息印證這個發展方向,當中顯示人形機械人的能力實現跨躍式提升,包括Tesla結合使用線性關節及旋轉關節。軟件方面,隨著ChatGPT、DeepSeek及視覺-語言-動作(VLA)模型的出現,近年人形機械人的大腦開發取得重大進展。

人形機械人正處於轉捩點前夕,自動駕駛汽車亦不相伯仲。Alphabet旗下的Waymo正加快在美國推出全自動駕駛出行服務,並在東京進行測試;Tesla的robotaxis已於美國德州奧斯汀市推出。此外,自動駕駛汽車亦於中東推出,並在中國加速部署。

人形機械人發展的障礙

然而,人形機械人的發展及商業應用仍然面臨諸多挑戰:

  • 人形機械人的大腦開發

需要在視覺、聽覺和其他感知系統方面取得進一步進展。人形機械人通常反應較慢,且在執行多個任務或處於動態環境中時往往會出錯,例如光線變化或需要穿越多種地形時。

  • 成本

人形機械人的絕大部分成本來自執行器(將能量轉化為物理運動或力)及整體硬件設計,而這些方面的成本難以大幅降低。此外,人形機械人的其他核心組件,例如高精密度電機、滾珠/滾珠螺桿及傳感器皆倚賴高精密度製造工藝,同時保養及軟件升級均需考慮在內。

  • 電池續航

對於完全自由移動、不受電線約束的人形機械人而言,電池續航仍是一個關鍵挑戰,這體現在電池重量及目前運行時間只有短短數小時方面。

  • 監管

與自動駕駛汽車面臨的情況相同,監管是人形機械人大規模應用面臨的主要障礙。目前尚未有具體的法律和規例頒佈。在商業化過程中,需要明確責任歸屬,同時引發人們對人形機械人取代部分人手工作、數據保安及個人私隱的進一步擔憂。

當前如何從未來人形機械人的巨大增長潛力中分一杯羹?

Uber及DoorDash等公司一直在嘗試利用自動駕駛汽車及人形機械人,以期在長期內降低人力成本,亞馬遜(Amazon)同樣在物流行業進行相關嘗試。其他企業方面,Intuitive Surgical正在機械人手術領域提供類似人類的操作能力。

儘管如今直接使用人形機械人的場合仍然有限,但在整個供應鏈的機會眾多:

  • Software

生成式AI的出現推動增值型AI軟件的發展。其中包括谷歌(Google)的DeepMind、NVIDIA的Cosmos,以及亞馬遜及微軟(Microsoft)的AI工具,他們不僅直接投資機械人公司(例如Figure AI及Sanctuary AI)支持自身的業務發展,而且通過其科技巨企(hyperscalers)雲端平台為外部客戶提供運算力及AI產品。基於其垂直整合模式及規模效應,Tesla同樣在人形機械人領域佔據強大的地位。

  • 硬件

Lattice Semiconductor等企業可視作邊緣AI企業,人形機械人屬於其中一個應用項目;Monolithic Power同樣如此,其為下一代應用項目(包括人形機械人)提供高性能電源管理。Amphenol及TE Connectivity等企業同樣對人形機械人供應鏈的參與有限,但參與範圍日益擴大。同樣,高通(Qualcomm)擁有強大的機械人平台,對其而言人形機械人將是另一項邊緣AI應用項目,但目前只佔其業務的一小部分。

在其他硬件領域,主要參與者包括現有機械人企業,例如Harmonic Drive(執行器)及NSK(執行器及實現關節及肢體運動的滾珠軸承)。這些公司均有望受惠於人形機械人日益提高的靈活性要求。

企業的風險及機遇

儘管未來無疑會有令人振奮的機會,但我們認為,隨著人形機械人的AI發展進程加快,巨大風險同樣存在。人形機械人的附加值主要集中在軟件層面,這意味著傳統機械人公司或被淘汰或取代。其中不少公司目前主要受工業週期所影響,過去兩年工業週期一直低迷,且在最近關稅引發的不確定之前,曾出現週期性復甦的跡象。

我們會繼續在該領域物色機遇,以投資於享受週期性復甦的優質企業,並思考人形機械人的進一步發展及推出可能帶來的變化。此外,大量的風險投資資金正湧入世界各地眾多的人形機械人初創企業,尤其是在美國及中國。OpenAI處於有利地位,但同樣不乏Skild.ai等新參與者。這兩類公司均專注於軟件層面,而非試圖在人形機械人終端市場展開競爭,因為隨著初創企業、電動汽車製造商、機械人公司及科技公司紛紛加入人形機械人的革命陣營,人形機械人終端市場看起來已經頗為擁擠。

駕馭另一輪炒作週期

我們認為,基於其固有的危險、所涉及的安全及責任問題,人形機械人在受控制環境以外部署將仍需數年的時間,因此我們必須繼續駕馭新科技的炒作週期,以識別贏家並避免投資於輸家。然而,基於替代勞工的龐大潛在市場規模,以及最終作為全球人口老化困境的破局手段,人形機械人依然是一項值得密切關注的重要科技趨勢。

1 福布斯:《10款已經進入人類生活的驚艷人形機械人》(10 Amazing Humanoid Robots Already Walking Among Us Today),2025年7月15日。高盛研究:到2035年或之前,環球人形機械人的市場規模可能高達380億美元,2024年2月27日。

執行器:設備或機器的一部分,通過將能量(通常是電能、氣壓能或液壓能)轉化為機械力,從而幫助其實現物理運動。簡而言之,執行器是任何機器中使其能夠運動的組件。

生成式人工智能:指利用大量原始數據進行訓練,以生成包括文字、圖像、音訊及視訊等「新內容」的深度學習模型。

科技巨企(hyperscalers):大規模提供雲端、網絡及互聯網服務基礎設施的公司,實例包括Google Cloud、Microsoft Azure、Facebook Infrastructure、阿里雲及Amazon Web Services。

LLM:大語言模型是一類專門的人工智能,利用大量文本進行訓練,以了解現有內容並生成原始內容。

駕馭炒作週期:炒作週期指當新科技或投資趨勢流行時,先是過度樂觀,繼而感到失望的情緒起伏循環模式。市場通常會高估新科技或創新技術的短期潛力,同時低估其長期潛力,從而導致涉及這些科技的相關企業股價大幅上下波動。基金經理透過主動型管理,結合其專業知識及以往炒作週期的投資經驗,力圖為投資者創造更理想的投資成果。

物理AI:將複雜的AI算法整合入有形的交互式系統,使具備認知推理及空間感知能力的自主機器,能夠從與外界的交互中學習並作出實時反應。例如:自動駕駛汽車、手術機械人及人形機械人。

視覺-語言-行動模型:VLA模型的運作方式類似於人類大腦,通過整合視覺感知、自然語言理解及真實世界的動作,讓機械人能夠理解所處環境並與之互動。

任何對個別公司的參考,僅供說明用途,並不構成買入或賣出投資建議,法律或稅務事項的忠告。

主要投資風險:

  • 本基金投資於股票,須承受證券價值波動的股本證券風險 。
  • 投資本基金涉及一般投資、貨幣、人民幣貨幣及兌換、流動性、對沖、市場、經濟、政治、監管、稅務、有關證券借出、有關反向回購交易、金融及利率風險。在極端的市場環境下,閣下可能會損失全部投資。
  • 本基金可使用金融衍生工具降低風險及更有效率地管理基金,並涉及對手方、流動性、槓桿、波動性、估值及場外交易風險,可能蒙受重大損失。
  • 本基金的投資集中於科技行業,或會具較高波動性,並承受科技相關公司風險。
  • 本基金可能投資於歐元區, 或會蒙受歐元區風險。
  • 本基金可能徵收業績表現費。即使投資資本虧損,投資者也可能需要支付此費用。
  • 投資者不應只根據此文件而作出投資決定,並應細閱有關基金銷售文件,了解風險因素資料。